掀开包子含义的历史面纱

包子是一种历史悠久、家喻户晓的传统食品,早在唐朝就已经流传开来。包子的定义:将和面做成的小圆饼,包在有肉、菜等馅心的中间,沿边捏成半圆形,经蒸而熟,即为包子。

始创于古代,无人知晓,但据现代研究,最早出现的包子,是反映了当时食物采摘状态的一种食物,那时已有粮食种植、养殖业的加入,人们在杂粮里面加入蘑菇、野蔬、虫类等,在竹篾、芦荻叶等植物枝叶上兜几个蒸制熟透,食用这种最原始的“包子”。

从此之后,包子逐渐走向繁荣兴盛。东魏孝静帝拜访民间百姓时曾提起:“一对热腾腾的包子,不香气而好吃么?”《隋书·食货志》中记载:“庶人多食粗饭莳芻,惟山东、山西及江南吃馒头,用食大豆面为饼,茶食宣、绥之杂,宴会却少刺肴。每有客至,必以馒头、饭粗摆待之……”包子也有它的“标配”,有的地方口味较重,包子馅料以猪肉为主,调味则加入合适的食盐、糖、老抽、生姜等。而有的地方则将包子改良为如今的小笼包。在南方的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地,也有了“肉粽子”和“香肠粽”的变种。

然而,除了作为食品的代表,包子在文化上也有着独特的地位。2014年11月,第一届全国包子文化节在广西南宁举办,其中囊括了各地区、各种类的包子,可谓一大盛事。

汉中包子、衡水灌汤包子、天津狮子头大包子,每种包子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货源、传统祖业和口味新意,举世闻名,大有用包子传承文化的意味。如今,中国的包子已成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文化符号,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欢迎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dedebk.com/content/941arsoepnno9gfb6h7m.html

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