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:中国历法演变之路

公元,又称阳历,是一种基于太阳运动的历法,由于准确度高、广泛使用,成为现代世界主流的历法,而其诞生、发展,亦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早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中国的先民便发现了一年有四季、一天有昼夜的规律,开始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日晷、古钟等天文仪器,记录太阳的运动。这是人类使用天文观测认识时间的一个重大历史时期。

到了公元前771年,周朝已经使用夏历祭祀,但夏历一年只有三百六十天,与实际太阳运动不符。鲁国智士管仲提出,夏历年增加一个月,使三百六十五日与实际太阳运行一致,史称置闰。公元前475年,周朝时期的太史令又推出了以春秋为基础的历法,称为春秋历。

随着社会发展,春秋历在使用上逐渐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,如年余准、月余不足、闰窜等,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。公元前140年,汉武帝在宗法制度的考虑下,颁布了“太初历”,实行以冬至点为公历纪年,以曆月并用阴阳历的历法。公元後104年,张衡发明了“旋转天球仪”和“水运仪”,确定了当年太阳视黄经的位置,大大提高了历法精度。公元732年,唐玄宗让僧人智果、蕃贺等依据胡经、尺度、水运仪、旋转天球仪等编制了“大衍历”,从此中国送走了春秋历,具备了真正的阳历体系。

相关信息

友情链接